融安要闻

“一条龙”服务做大“甜蜜蛋糕”

来源:融安县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2-06-12 22:03   作者:融安县委宣传部

融安县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力发展甘蔗产业助农增收

融安县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立足于县情,敲定农业产业发展主攻目标,想方设法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扶优扶强甘蔗特色支柱产业,促进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倾力扶持多产蔗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甘蔗?该县县委、县政府在提高甘蔗单产量上大做文章。除每年从县财政拨付专项经费及县制糖企业出物资(折款)共计 500多万元扶持蔗农种蔗,组织县、乡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甘蔗高产技术培训活动外,还着力推广良种良法,即引导广大蔗农大力推广种植桂糖21号、台优、新台糖25号和新台糖22号等四个优质甘蔗品种;对新种、翻种甘蔗地采用大马力拖拉机进行深耕深松;对宿根蔗进行地膜覆盖。良种良法种植甘蔗与传统种法相比,具有品质优,耐旱、保水、保肥和抗倒伏性强等优势,一般情况下,每亩甘蔗可提高单产量约1.8吨。目前,该县采用良种良法种植甘蔗占甘蔗总面积的70%9.5万亩。此外,每年度还定期举办全县甘蔗“擂台赛”和“单产赛”,鼓励广大蔗农大种甘蔗、种好甘蔗、多产甘蔗。良种良法的推广与应用,有效促进该县甘蔗单产和总产量“双丰收”。

20111012榨季,板榄镇里鸟村胡柳邦农户采取良种良法种植甘蔗28亩,总产量达183.5吨,在全县举办的甘蔗单产赛中,他以单产量每亩9.54吨的好成绩夺得“特等奖”;同样,在全县举办的甘蔗“擂台赛”中,大良镇新寨村周承义所种植的桂糖21号甘蔗,以茎长3.9、单茎重3.4公斤、茎粗3.7厘米以及蔗糖份16%总计119分的好成绩,一举成为本届甘蔗擂台赛“擂主”。

投资修路保供蔗

潭头乡培村村大村屯距村主蔗区有近20公里,因道路不畅通与路况不好,该屯群众曾经遭遇运蔗、卖蔗难的尴尬。为此,该县投入资金对该屯蔗区道路进行维修。道路畅通、运卖蔗不再难,大大激发村民种蔗积极性。据统计,大村屯从20082009榨季种植甘蔗700亩,发展到20112012榨季的2000多亩,进厂原料蔗达8000多吨,创收经济400多万元。

该县属于新种蔗区,新修道路多,距离长,路基不实,加之甘蔗运输量大,故路面受损严重,路况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蔗区甘蔗的外运与销售。为确保蔗区交通道路畅通,保证及时将甘蔗调运进厂,该县从2008年至今,共从县财政拨付500多万元,投入新修和维修蔗区交通道路;县制糖企业也积极出资上1000万元,支援蔗区村屯道路施设建设。多年来,该县共新修和维修蔗区道路350多条,长达1000余公里,惠及浮石、大良、潭头、沙子、东起和桥板等8个乡镇40000多村民,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引建糖厂大销蔗

“多年前,我们县蔗农所生产的甘蔗都要运往融水和柳城等地出卖。因为当时交通道路不畅通,加上远离糖厂,所以老百姓在出卖甘蔗上吃了不少‘苦头’。这几年可好了啵,我们县也建有一座大糖厂了,目前全县所生产的甘蔗一时还‘喂不饱’这个糖厂呢……”回味销售甘蔗的酸甜苦辣,该县糖办陈副主任风趣地说。

为彻底解除蔗农销售甘蔗难的后顾之忧,2008年,该县通过创优投资环境,诚招大客商,引进总投资2.2亿元,占地面积120多亩,日榨原料蔗4000吨,年加工能力达50万吨的广西凤糖集团融安制糖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辖区浮石镇。该公司的建成、投产,不但彻底解决了全县蔗农卖蔗难题,而且还安排了一批当地农民工就业。甘蔗销售难题得到彻底解决,全县村民种蔗热情高涨,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突飞猛进——全县种植甘蔗从多年前仅有的3个乡镇,发展到目前的12个乡镇;甘蔗总面积从几万亩,扩大到十多万亩;总产量从几万吨增加到数十万吨。

据统计,20112012榨季,该县12个乡镇共发展种植甘蔗总面积达11.5万亩,总产量39.1万吨,按市场价每吨500元计算,总产值达1.955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720元。该县政府给力、企业支撑的“一条龙”服务举措,将甘蔗产业打造成全县一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通讯员:融安县委宣传部 吴辉 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