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要闻

秉公断案 情重如山

来源:广西柳州融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日期:2013-08-29 08:45   作者:广西柳州融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记柳州市第九届“十佳文明市民”候选人覃秉山

28年,173个村庄,2000余起案件,2件上诉,其中1件维持原判,另1件部分改判。他就是柳州市第九届“十佳文明市民”候选人,融安县大良镇法院法官覃秉山。

不着制服时,他看上去和普通老农没什么分别,黑黝黝的皮肤,花白的头发,岁月风霜犁刻下的条条沟壑占据着他的额头眼角。看着他,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老农法官”的称呼。

覃秉山自参加法院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坚守于此,从书记员做到副庭长,又从副庭长回到普通法官岗位,一直在这片热土上坚持守护法律的公平正义28载。

融安县大良法庭辖区内有三个乡镇:大良、潭头、东起,都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总面积455平方公里,有28个行政村、187个自然屯、人口6万余人。前年,一件父亲状告3个儿子的赡养纠纷案件,上午9时开庭,至下午4时结束,其中调解环节就用了近6个小时。在覃秉山反复调解下,当事人终于互谅互让达成赡养协议。又一件离婚纠纷案,夫妻俱在广东打工,由于找不到同地就业的企业,两人各带一个孩子在不同城市务工。别后多年,丈夫杳无音信。妻子逐将丈夫告上法庭要求离婚。考虑到两人有一定的婚姻基础,覃秉山要求被告拨通远在广东的儿子的手机,让他与庭上的母亲通话,电话一接通,长期郁结的离愁顷刻间化为无尽的思念,母子俩在电话两端痛哭流涕。覃秉山见时机成熟,逐趁热打铁,劝夫妻双方以家庭和自己的幸福为重,反省过错,互相谅解,重享天伦之乐。很快,原告当庭撤诉。夫妻重新回到温馨的家庭。

像这样的调解案例还有很多。在基层法庭的民事案件审理中,由于地缘和人缘的特殊性,调解结案更具有助稳定、促和谐的价值和意义。28年来覃秉山审理的案件中只有2件上诉,其中1件维持原判,另1件部分改判,且无一件判后申诉、上访、信访,调撤率也居柳州市基层法庭之首。“调解能手”的称誉名副其实,个中却并无诀窍,全在于踏实、扎实、诚实。按他的话来说就是“在法庭干工作,没有点尚诚尚拙的精神是干不好的。”

1994年,大良法庭受理了一起某信用社诉55家农户的小额贷款合同纠纷案,总标的虽只有7万余元,但涉案人员众多,且关系到农业生产与金融市场秩序,社会关注度很高。之前法庭曾做过工作,但仍有28家迟迟不还贷。当时的庭长曾一度考虑用庭审解决此案,但覃秉山认为,判决还贷不难,难就难在执行。他知道,这28家农户中多数缺乏还贷能力,如果强制执行肯定不利于社会和谐。于是,他找到庭长请缨自告奋勇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为了能面对面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覃秉山带着书记员每天天未亮就出门,赶在当事人出工前到其家中。有时候农户早上赶着去干农活,他就跟着去,一边麻利地帮干农活,一边了解农户的家里情况、想法和困难。去一趟不行,就跑两趟、三趟。遇到条件很差或家中负担重的,他就跑去做信用社的工作,让对方同意分期还贷或减免利息。当事人黄某的妻子看到“秉哥”3次到他家中调解,帮干农活,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便回娘家找亲戚帮忙筹钱还贷。经过覃秉山50余天不懈努力,28家农户全部与信用社达成调解协议,最终全部履行。

28载光阴在他身后静静流淌,我们能看到他“调解能手”的光环,却看不到他足下沾过的173所村屯的泥土;我们能看到他在一摞摞卷宗上留下的判语,却看不到他挨家挨户恳谈,三番五次登门,夜以继日奔忙的身影。

编后语:秉公断案,情重如山。这位出身农村,扎根基层法庭的人民法官将自己的审判事业乃至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生养他的土地。 28年坚守一片热土;28年坚守法律的公平正义;28年维护着法律的威严……这就是覃秉山最好的人生轨迹,这就是他人生最真实的诠释。覃秉山据案头,下村头,走田头,让老百姓暖心头,用法律的公平正义诠释着他一名普通基层法官的人生,在基层农村需要更多像覃秉山一样的法律工作者扎根基层,献身农村,维护者一方平安和谐。

通讯员:覃煜  报道

 

 

 

责任编辑:赖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