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以来,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按照“一年脱贫,两年巩固,两年跨越,五年全面实现小康”发展思路,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紧紧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2016年岗伟村成为融安县率先脱贫出列的贫困村。2018年底,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22%;2019年,岗伟村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坎坷泥路变坦途
“山路弯、泥巴路、土坯房、治安差,群众观念落后,村委工作很难开展……”提起10多年前的生活,有着18年村委工作经验的党支部书记韦勇感慨万千的说,以前路没通的时候,我们来村里上班都是走路来,就村里这几公里,来回也要一两个小时,托运东西,都是靠马和骡子,村民们都不敢发展产业,有好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去,路太难了。
“2012年泗香屯通了全村的第一条通屯水泥路,2016年,全村13个自然屯屯屯通了水泥路,约20公里路程,从此挥别了坎坷泥路的时代。”岗伟村村主任肖兆强介绍说,2015年以来,在上级扶持下,投入资金200多万元,鼓励村民们投工投劳投入到修路的队伍中,实现屯屯通水泥路,还延伸修了产业路15公里。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父母在县城工作,我在山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那个时候由于路不通,从县城到老家要靠走路,翻山越岭要一整天才到,周末来回两天,时间都耗在路上了,所以父母好几个月才得回老家看我一次,我成了真正的留守儿童。”从岗伟村德江屯出来工作的何振革说,由于工作忙,二胎政策开放后,他家老二也变成了“留守儿童”,住在他小时候成长的山里,但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现在水泥路通到了老家的家门口,从县城开车回来只要30分钟,每天下班后,他都可以回家去看孩子,现在孩子的“留守”是幸福的。
挥别贫穷住新房
“一到下雨天,屋子就到处漏雨,家里的盆盆罐罐都不够接雨用;刮风的时候,我们也不敢在屋子里住,生怕一阵强风过来,屋子就塌了;屋子挤、又黑又暗,一岁多的小外孙一回来就哭,就是不爱在屋子里玩……”卢玉芳,是肖裕安的妻子,也是家中的长嫂,有着慢性病,2018年前还拖着未成家的三个兄弟和一双女儿,生活举步维艰,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能住进新房。
2018年6月,县后盾帮扶单位领导和村里扶贫工作队员们,经过反复动员和帮扶,宣传危房改造政策,出谋划策筹集资金,安排工程队仅花了2个月时间,为兄弟三户(其中一户兄弟在18年因病去世)建起了稳固干净美观的房屋,政府给予每户建房补助33500元,其中,国家危房改造补助30000元,粤桂扶贫资金3500元。
“谢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帮扶,很感动,很开心!”搬新房的时候,卢玉芳拉着帮扶干部的手,激动得直抹眼泪。
而与此同时,在融安县融城小区,从岗伟村德江屯的土坯房里搬迁出来的韦志广一家,正在融入城市的生活中幸福的生活着。
2015年以来,岗伟村危房改造176户(新建152户,修缮24户),易地搬迁21户,他们同肖裕安、韦志广一样,挥别破旧的泥巴房,住进了安全稳固的新房,日子越来越美。
飞鸡产业富一方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大坡乡致富带头人,融安“巾帼大坡飞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群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岗伟村属于山区贫困村,山多地少,林地面积2.58万亩,占全村总面积的75%,由于道路不通,又缺乏规模化的养殖经验和技术,许多村民都不敢养。2016年5月中旬,何群英主动作为,投入注册资金50万元,成立“融安巾帼大坡飞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争取扶贫贷款10多万元,兴建鸡舍360平方米、投放鸡苗20000羽,并以“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她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防疫治病技术传授给其他养殖户,有些贫困户有心养鸡却没钱买鸡苗,没钱买饲料,没钱搭建棚舍,她总是乐意帮助,合作社给予最大程度的帮扶。通过她的带动,岗伟村30余户贫困户养殖了大坡飞鸡,实现户均增收10000元,参与养殖的贫困户均顺利脱贫。
近年来,为了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融安县出台了了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群众养殖土鸡30羽以上,就可获得每羽15元的补贴。现如今,在大坡乡岗伟村参与飞鸡养殖的群众达到70户,年出栏量从2014年的2000羽到现在的10万余羽,为该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收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1:5月10日,航拍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岗伟屯风光。(覃庆和 摄)
通讯员:谭凯兴 覃庆和 唐洪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滕以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