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融安县在脱贫攻坚中,深入推进“百企扶百村”工作,努力实施就业扶贫战略,利用各乡镇、村资源优势,在贫困劳动力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创建扶贫“微工厂”“微车间”“微市场”等就业平台,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
家门口就业 养家又顾家
“哒哒哒……”在扶贫试点微工厂融安县汇鑫针织服装有限公司里,缝纫机不停地运转着,三十多名机工正有条不紊地赶制童装,车间内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厂及时调整生产,全力转产防疫急需的普通口罩,解决了工厂贫困群众收入问题。
“在这里上班离家很近,方便照顾小孩,每月收入有2600元左右。”家住融康社区的脱贫户江美兰到服装厂上班已有一年多了,现在她不用为选择回家带娃还是外出务工而苦恼,每天将两个女儿(分别9岁和3岁)送去学校和幼儿园后,再骑行10多分钟就能来到工厂上班。
“我们把微工厂建到贫困村,既让群众能在家门口就业,有稳定的收入,又能保障工厂的用工需求。”融安县汇鑫针织服装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肖金成告诉笔者。该企业于2019年分别在贫困村长安镇隘面村和瑶送村都建有工厂,现在已实现年产童装约12万套,产值360多万元,同时还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确保周边贫困群众有事做、能致富,还能挣钱顾家两不误。
引进“微车间” 社区更和谐
“现在我们做的藤椅是出口欧美的,环保标准高,所以我背着女儿就来上班了。”一边带孩子一边编织藤椅的兰春华对未来充满希望。家住融城社区的兰春华是长安镇唐寨村的易地搬迁户,今年大女儿在县实验中学上初二,小女也于二月份出生,如果还想象以前那样夫妇俩从早到晚在工厂干活,不到1岁的女儿谁来带?成了兰春华一家面临的难题,“微车间”建在家门口,工厂计件发工资,上班时间相对自由,解决了兰春华的难题;类似兰春华这样的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地方政府减免了一年的场地租金,鼓励我们来这里创办‘微车间’融安县洁华藤椅厂业主潘千魁介绍说。现在兰春华工作的藤椅厂是高环保低噪音企业,她在这里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钱,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没有规定的上班时间,可边带小孩边上班,上班时可随时离开接送小孩和买菜做饭。
近年来,融安县积极谋划“微车间”,重点引进环保无污染、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入驻,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促进社区和谐。
“母鸡带小鸡” 创业有干劲
“我们与贫困户签订农副产品供销合作协议,带着他们一起开拓市场,将土鸡、土鸭、河边鱼等25种农副产品卖到了柳州、南宁等地。”融康爱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莫敦洲告诉笔者。
该公司通过创办“微车间”,对农副产品进行收储、分级、检测,提供简单加工和包装、品牌设计和商标注册等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2583户4944人发展生产和创业增收,为易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基础。
针对贫困劳动力无资金、无技术、无门路,融安县建立起涵盖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创业指导、金融支持等惠民服务机制,鼓励企业兴办乡村扶贫微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截至目前,融安县以“乡村就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创办“母鸡带小鸡”式扶贫合作社(企业)3家,建设乡村工业就业扶贫车间42家,带动各类农副产品销售超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近500人就业,人均月工资在2500元以上。
通讯员:谭凯兴 卫纲 唐洪 报道
编后:“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破解民生“难点”的亮点举措。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融安县抓住就业这个关键环节,根据贫困群众实际,能够外出就业的采取“一对一”服务,送到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就业;不便外出的安排在扶贫“微工厂”“微车间”“微市场”就地就业,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难题,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这些做法可圈可点,值得推广。(凯兴)
责任编辑:滕以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