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要闻

石山变青山 青山变金山

来源:融安县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2-04-17 15:30  

近年来,融安县桥板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山区各族群众,发扬不怕困难,感天斗地的精神,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瞄准短板,挖掘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金桔、油茶、罗汉果等山地高效益特色农业,不仅“染绿”了大石山区,持续增长的生态红利还让当地村民群众钱袋子鼓了起来,让山区各族人民过上好日子。

特色产业铺就振兴路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桥板乡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惠民政策帮扶下,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山区种植的特色产业,让山窝窝里长出“金蛋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桥板乡把石漠化治理同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动员群众发展金桔、罗汉果、香杉和油茶等产业,形成山上树葱葱、山腰果飘香、山下筑‘粮仓’的立体农业模式。”桥板乡党委书记罗国华介绍推进石漠化山区乡村振兴的思路和做法。

产业兴、乡村美、农村富。特色产业为桥板乡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据了解,2021年桥板乡粮食播种面积1.86万亩,总产量6530吨,糖料蔗种植面积1675亩11000多吨。在稳固传统产业的同时,该乡不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完成金桔新种2276亩,油茶种植426亩,中草药种植5046亩;畜牧养殖稳中有升,猪、牛、马养殖1540头,家禽养殖4万多羽,产业慢慢往生态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把石头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也变为了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特色种植立起顶梁柱

“我们在砂糖桔林下面养殖‘飞鸡’,鸡吃果园里的虫子和杂草,鸡粪回到果树下,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生态循环种植。”柳州市人大派驻桥板乡古丹村第一书记李成介绍说。

桥板乡结合石漠化治理和实施扶贫衔接资金项目,2021年投入资金1468.8万元,实施产业基地、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大项目16个,有效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让大石山区不再缺水,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整治提升,让村民群众看到了希望,铆足干劲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金桔、罗汉果、油茶等产业渐渐成了农业经济的顶梁柱。

“桥板乡因地制宜动员群众发展8900多亩金桔、3000多亩罗汉果、800亩良种油茶,年产值6000多万元。”桥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付翔介绍说。

放眼桥板乡那延绵起伏的山峦,昔日光秃石山披上“绿装”,特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群众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也不断提升。

石头缝里种出“金蛋蛋”

“以前家里人多地少,5口人靠种2亩水田养活,每年粮食不够吃。后来听从政府号召到山上开荒种金桔,去年一年就增收5万多元。”4月13日,桥板乡古丹村大村屯村民覃六顶高兴地告诉笔者,他种了12亩滑皮金桔,有8亩去年已进入丰产期。

同样在石头缝里“淘金”的旧村村民覃气太,他种植的十多亩罗汉果,每年增收5万多元;还有江边村大庙屯村民黄祥社,2021年听了乡林业站关于油茶“双千”项目的宣传后,了解到种植良种油茶还有1500元/亩产业奖补,更是合伙同村六家人齐上阵,在大石山上开荒种植油茶289亩。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石山区的桥板人相信,只要勤快又肯干,石头缝里也能种出金蛋蛋。乡政府也为大石山区生态经济不断“添柴烧火”,努力向上级争取扶贫衔接资金,改造村屯基础设施,打造了江边村怀胎弄良种油茶种植示范基地、良老村中河屯金桔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古丹村大村屯柑橘种植示范基地等示范项目,促进一村一品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扎实推进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融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谭凯兴 覃庆和 卫纲 报道

编辑:邓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