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沧桑巨变。十年来,融安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柳州市副中心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融安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踏着祖国前进的节拍,桔乡融安同样谱写了华美乐章。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党的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放眼今日之桔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桔乡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不断焕发着时代发展的青春活力;一个富裕生态和谐的新融安,正昂首阔步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从本期起,我们特别推出“桔乡展成就 喜迎十八大”系列报道,以此打开记忆之门,重温那一段段令人胸怀激荡的奋斗历程,为桔乡建设的巨大变化而振奋,为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而鼓舞,为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而欢欣,为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礼。
“桔乡展成就 喜迎十八大”系列报道之:农业篇
新闻速写
“很多客人想留在这里多玩几天,可惜我们没有足够的床位给他们住宿。”双节期间,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之一融安县大将镇东潭村大潭屯迎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村民覃家强开办的农家乐旅游生意火爆,他乐呵呵的一面提高接待能力,一面筹划扩展住宿服务项目。
“公路修到家门口,过河有了安全桥,饮水卫生不用提,烧菜做饭用沼气,大病小病能报销,养老有了新农保,娃娃读书不用钱,还有免费午餐吃,村容村貌美如画,农家休闲旅游兴。”村支书覃善辉用一段顺口溜道出了小山村的十年变迁。十年前,这个位于大将镇浪溪河畔的小山村,人均不到半亩水田,多数家庭仅处于半温饱状态,村里不通路,过河没有桥。在政府帮扶和指导下,村民利用山地、水田种植金桔、脐橙、杨梅等水果,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金桔村”、“水果村”。特色水果和农家乐旅游服务业成了全屯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年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000元左右提高到如今的7000元左右。
回顾融安县农业产业大发展的这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十年间,从“五大产业”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到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乡进村为民服务”活动,再到稳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融安县围绕扶农、助农、惠农、富农开展工作,使全县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特色农业唱主角
融安县积极推进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通过重点扶持甘蔗、金桔、中草药、桑蚕、竹木为主的农业五大产业,现在该县甘蔗总面积11.23 万亩,进厂原料蔗40万吨,分别是2002年的2.5倍和2倍;桑园总面积达3万亩,是2002年的3.9倍;金桔从散户零星种植向规模化种植发展,总面积8万亩,年产量达5.6万吨;再加上该县森林面积达347.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8.6%,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3万多亩。
丰富的林农资源催生了融安糖厂、桂华茧丝、华海木业、仙草堂制药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使农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更完善
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该县仅“十一五”期间,就投入1.91亿元,建成农村公路32条,共352公里,实现乡乡通柏油路,行政村通达率达100%;并在开展农村“三项会战”工作中,投入1320万元完善村屯道路、排水沟和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542万元对21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5座除险加固任务,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13万亩;投入7000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00处,解决了7.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建设,45个贫困村先后通过自治区、柳州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验收,全县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3.05万人。而且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投入475万元治理11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9年荣获“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称号。
政策惠农科技富农
融安县通过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717元,提高到2011年的5497元,同比增长2.2倍。为保障惠农补贴政策的全面落实,至2011年,该县共发放种粮、农机购置、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退耕还林、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等各项补贴10323万元。
为了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该县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推进金桔产业项目和秋冬菜项目开发;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下乡宣传活动,促使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三避”技术及果园套种等良种良法得到推广普及和大面积应用,使低产田变万元田,使贫土地变金土地,带动了十多万农户走上了科技致富的康庄大道。
通讯员:卫纲 莫良燕报道
通联:融安县委宣传部
电话:1527726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