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手记
今天下午在潭头连续看了八个地方,涉及土地流转、旱地改水田、现代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都有关潭头产业方式的调整。傍晚时分与干部进一步座谈。从会议室出来时已是晚上7:30,灯火已亮。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芬芳还有草的香味。没听到蛙鸣,没听到人的说笑声。
潭头沙土多,地表以下大部分是岩溶。地表水来水去,给耕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乡亲们为了保水固水,常常值守,早出晚归;潭头2.3万人口中,劳动力有1.5万,其中有7000多劳力外出做工匠或到海南等地承包经营土地。潭头人的生产方式与土地紧密相连,生活方式与四时同步。天黑了就收工,八点左右生火煮饭,在暖暖的柴火光亮中,享受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潭头干部的工作节奏紧随乡亲。他们晚上八点半就开始进村,开会、动员、了解情况…他们为了尽快转变潭头的生产方式,以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深入到群众中去,使新思想新思路萌芽生根。潭头干部坚持开展"夜读"活动,利用晚上集体上课、读书、听讲座…不断吸取、转化新知识和新信息,使潭头紧随时代的步伐。长期晚上工作,使潭头干部养成晚上接近十二点才睡觉的习惯。五一节期间,乡长带领干部值守地里,推进土地"小块并大块"的工作,为引进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做好准备。干部们的家属也来到宿舍楼做后勤,这种整个家庭在节假日一起值班的现象,不是孤例。深切把握乡村节奏,主动融入乡村节奏,成为潭头干部光辉的一面。书记韦怡宗、副乡长石志高、人大副主席陈卫珍等都在潭头干了10年以上,但他们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未显懈怠。石志高在潭头全部11个村都驻点开展过工作,对全乡村屯事务如数家珍。他们把个人的节奏交付给整个乡村节奏时,身心便会在大局上,在乡亲的冷暖里……
文/ 雅加达
图1:在融安县潭头乡新桂村,一名农民在田间收割晚稻。(谭凯兴摄)
图2:在融安县潭头乡龙城村青刀豆收割点,一名农民把收获的青刀豆分等级。(谭凯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