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间点在屯里很少能看到村民,他们都去甘蔗‘双高’基地砍甘蔗去了。”1月20日,笔者一行来到潭头乡新桂村东桂屯采访土地流转给这里带来的新变化。
“这块地本来是我家的,但种的甘蔗可不是我的,我们是来打工的挣钱的。”笔者前往甘蔗基地,看到了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韦阿嫂一边忙着砍蔗,一边乐呵呵的介绍说。韦阿嫂打工的这片甘蔗地,原是由东桂屯79户群众各自分散经营的,每户的面积3亩到10亩不等,先前大部分土地是荒着或是些桉树杂木。2014年年初,自治区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蔗糖产业,决定在全区建设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优质高产高糖糖科蔗示范基地。融安县1500亩的建设任务落在了潭头乡,潭头乡新桂村东桂屯建立了200亩的优质高产高糖糖科蔗示范样板点。韦阿嫂和村民们把自己的地以平均每亩620元的租金租出去,种蔗、收蔗时,她们又被承包老板请来务工,创造新的收入。
“土地流转出去好呀,村民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土地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在这个问题上,群众都是通过集体决议的,大家都很积极的响应土地流转。”新桂村村支书梁太华告诉我们。现在村里大部分都是些留守老人,劳动力有限,很多土地由于各自经营不过来,都荒废了。经过土地流转,荒废的土地都合理的利用起来了,当地的产业也成规模了。最重要的是,村民的劳动力得以更自由的支配,除了来自租金方面的固定收入,村民每年的务工费也是很大的一笔收入来源。比如当下的砍蔗期,村民可以从头年的12月持续务工到次年的三四月,每天70-80元的工钱。“我们这些留守老人没那么累了,还有收入,在城里工作的年轻的孩子们也能更安心的工作,还能挣得更多的钱,村民的日子在一天天富起来。”
“在推进‘双高’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土地小块变大块了,产业成规模了,政府也更容易争取资金在水利、道路硬化方面给予扶持力度,村容村貌也会变得越来越好。”潭头乡乡长卢国强介绍说。从去年年初开始,潭头乡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一个专项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做工作,引导群众大坡田坎,小块并大块,逐步实现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打破传统耕作模式,为该县的甘蔗产业体质升级和土地流转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探索和突破。
通讯员:唐洪 覃庆和 戴吉红 报道
责任编辑:赖萍静 编辑:黄颖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