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报道

脚沾泥土心有情 帮扶济困似亲人

融安县开展“扶贫工作日”活动掠影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8-10-16 09:44   作者:卫纲 龙怀凌

如何帮助贫困家庭脱贫摘帽?该从哪里做起?融安县全体帮扶干部,把贫困户当亲人、把脱贫事当家事,勤于走村访亲、摸清致贫原因、实施精准扶贫,通过采取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易地搬迁安置、医疗救助脱贫、教育扶贫脱贫、低保政策兜底等措施,扶到点子上,帮到精准处,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让山区贫困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亲人般的帮扶

“全靠陈书记关心和帮助,我们这个家才有了继续生活的希望!”长期瘫痪在床的董福年拉着融安县委书记陈宏的手感激的说,中秋节前,陈宏去联系的贫困户家中走亲戚、拉家常,叙亲情。前些年,融安县长安镇安宁村低保贫困户董福年因车祸落下残疾。家里的顶梁柱瘫了,生活一度陷入了危机之中。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没人照顾,生活异常艰难,那时的董福年是心灰意冷的,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精准扶贫中,陈宏成了董福年的帮扶干部,从宣讲政策到谈心交心,从发展产业到精准帮扶,从孩子教育到看病就医,在工作繁忙中坚持经常去董福年家嘘寒问暖,制定精准帮扶计划,让董福年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我是你们的亲戚,家里有啥困难,我会想尽办法帮你。”陈宏对董福年的妻子云桂秋说。结对认亲戚后,陈宏多次带着粮、油、菜和衣物来看望他,又帮助他成功申请B类低保,维持好家里的基本生活,还联系爱心人士捐赠资助。

把贫困户当亲人、把脱贫事当家事,心中就会多一份责任。融安县通过开展“扶贫工作日”、“访亲暖心行动”等活动,结对帮扶干部带着责任去结穷亲戚,与他们交心恳谈,深入了解村情户况民意,摸清制约贫困户发展的瓶颈,精准施策、用情帮带,用心帮扶,用力帮助,稳步推进全县脱贫摘帽工作。

亲人般的牵挂

 “你要好好读书,多学些知识和道理,这样才能照顾好自己。”长安镇党委书记李文强拍着小春莲的肩亲切地鼓励她;杨春莲是长安镇木寨村贫困户陈国清的养女,因残一直辍学在家,这成了李文强书记心中沉重的牵挂。

陈国清一家8口人,父母年迈多病,老婆和两个女儿都身患残疾。杨春莲已十五岁,串有智力障碍的她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更无法去普通学校读书。没上过一天学的杨春莲,对那些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的小朋友,眼里总是流露着羡慕和向往……为此,李书记积极联系融安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努力终于让杨春莲进入该校学习。

现在,杨春莲在校已学会了生活自理,她最盼望的就是李文强叔叔多来看她,然后把自己的学习和进步与李叔叔分享。此外,她还知道李叔叔出资给她家买了猪苗和饲料,鼓励她父亲陈国清通过养殖脱贫,增加家庭收入和改善家人生活。

在融安县,类似李文强书记这样的扶贫故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融安县的扶贫干部,待贫困户如亲人,心中牵挂着他们,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帮他们脱贫致富。为他们做了一件又一件实事,点滴如甘露滋润他们的心,也获得了贫困户的信任与感恩。

亲人般的暖心

“感谢来自南宁的亲人!我一定要对得起你们的帮扶,努力发展生产,争取今年脱贫。”肖显明双手接过这笔从自治区扶贫办转来的帮扶资金。

肖显明是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低保贫困户,家庭人口3人,其配偶残疾,7岁的儿子正在读小学。由自治区扶贫办选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谭青山了解情况后,结合县残联对贫困户的扶持政策,申请了100只两月龄的脱温鸡苗(残联赠送)给他饲养,并多次将他家的生活生产情况向上汇报,从自治区扶贫办的帮扶干部当中筹集资金,用于支持该户发展生产。

“养100只还是200只?趁着有奖补政策,不如多养一点。”谭青山给肖显明算收入明白账,动员他结合实际情况和能力,多购买一些鸡苗来合养,并实地进行产业初验,为他及时争取初验奖补。

脚下多沾些泥巴,心中常存着挂念。融安县开展每周“扶贫工作日”活动和节假日“访亲暖心活动”,帮扶干部们比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都跑得勤,他们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在一条板凳上,拉拉掏心窝子的话,听听他们要什么,看看他们缺什么,然后和他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让他们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让他们早一天过上好日子。

短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融安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贫困户当亲人,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通过开展“访亲暖心行动”,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户况,摸准制约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瓶颈问题,精准施策、同心发力,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用真情、真爱、真心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让贫困群众感受党的温暖,引导贫困户知党恩、感党恩,让贫困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融安县实现脱贫摘帽夯实群众基础。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值得推广和点赞。(凯兴)

责任编辑:陈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