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良镇新和村的地埋式垃圾桶。
一、聚焦“急难愁盼”,让民生工程暖民心

消除“照明难”。新和村4个屯的路灯都较少,一到晚上漆黑一片,村民出行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政府补一点、村里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在村内主要巷道安装了120多盏太阳能路灯。路灯亮起来的那个晚上,很多村民都走出家门,围着路灯又说又笑。石家屯村民石大姐说:"现在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路灯照亮的不仅是路,更是我们的心。"
二、做强特色产业,让增收致富更有底气

大良镇新和村驻村工作队正在为群众验收产业。
三、关爱特殊群体,让温暖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为了让孤寡老人安享晚年,我们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看望,为他们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用品、陪他们聊天解闷。在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我们还为老人们送去节日礼物和祝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开展兴趣活动。同时,建立了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的视频通话制度,让孩子们能够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举措让他们在外打工更加安心了。
在健康医疗方面,我们联合大良卫生院,为村民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针对患有慢性病的村民,我们定期组织医生上门随访,指导他们合理用药和康复治疗。村民们都赞不绝口说:“现在政策真好,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的医疗服务,我们的健康有保障了!”

大良镇新和村联合大良卫生院,为村民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
四、培育文明乡风,绘就和谐乡村“新画卷”
文化破局,激活乡村文明新活力。初到新和村,我们驻村工作队发现麻将桌成了村民们消磨时光的"主战场",年轻人聚众打牌、喝酒,邻里间因琐事积累不少矛盾,村庄笼罩着消极沉闷的气息。走访中,我们得知村里有四位大姐热爱跳广场舞,但因农活劳累且缺少氛围难以坚持。这一发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破局的思路,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商量,在村里组建一支舞蹈队。很快,我们便联系上那四位舞蹈爱好者一起碰面商谈关于在村里组建文艺队的事情,为拉进干群关系,我们工作队也一起加入学习跳舞,还入户动员空闲的老年人一起加入。就这样,这个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十几人、再到几十人,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文艺队应运而生。如今,每逢三八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各类节日,我们文艺队会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年均举办演出10场,惠及群众超3000人次。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彩礼风波》《邻里新风》等节目,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传递文明理念,让移风易俗思想深入人心。
公约立规,筑牢移风易俗硬约束。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礼金攀比等陋习,村"两委"在工作队带领下,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自治作用,历时两个月走访126户家庭,召开8场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新和村红白喜事管理公约》。公约明确规定:红事礼金不超过200元、白事不超过100元,宴席标准控制在20桌以内,倡导使用村内公共厨房减少铺张浪费。同时成立由工作队员、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建立事前报备、全程监督、事后评议机制,确保公约落地见效。例如新和村原支书黄治忠儿子结婚时主动简办婚宴,仅设10桌宴席;老党员黄远平在母亲葬礼上拒收礼金,用实际行动为村民树立榜样。据统计,公约实施后,村内红白喜事平均支出由3.2万元降至1.5万元,家庭经济负担显著减轻,因礼金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同比下降82%。
以舞为媒,架起邻里和谐连心桥。广场舞不仅是强身健体的载体,更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每晚7点,村文化广场准时响起欢快音乐,村民们在舞步交错间畅谈家常,在动作纠正中互帮互助。曾因宅基地纠纷争吵不休的石先洁、石国显两家,在文艺队共同排练小品过程中,通过角色互换理解对方难处,最终握手言和;因土地边界问题积怨多年的毛世福和毛世魁,在广场舞排练学习中逐渐打开心结,如今常结伴采购、互相照应。据统计,自文化活动开展以来,村内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8%,真正实现“舞中解心结,笑里化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