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快讯

《柳州日报》关注板榄镇:以特色产业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精彩答卷

来源:融安县板榄镇  发布日期:2025-07-21 11:51  

棵树、颗果、丛竹,如何撬动一座小镇的命运?721日,《柳州日报》聚焦板榄镇,用篇幅给出答案:特色产业不是简单“种下去”,而是把生态优势、民族文化、市场逻辑一起种进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护理金桔似宝贝特色产业盈利丰这质朴的话为指导,把乡村振兴写在田埂上、写进百姓的笑脸上。今天,带你拆解这份“精彩答卷看看板榄镇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如何以特色产业之笔,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


以特色产业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精彩答卷

——融安县大力发展制造业,奋力推动融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十五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蓝图中,融安县板榄镇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凭借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今年以来,板榄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生态定力,“护理金桔似宝贝”的专注产业匠心,收获“特色产业盈利丰”的富民成果,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农转工”战略注入绿色动能,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向着乡村振兴目标稳步迈进。


香杉与毛竹的绿色蜕变


融安县板榄镇素有“香杉小镇”的美誉,43万亩香杉林不仅是大地的绿色披风,更是百姓致富的希望之林。如何将丰富的香杉资源从单纯的第一产业向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延伸,成为板榄镇党委着力破解的关键课题。


“把板榄镇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竹木产品深加工,把‘农转工’落到实处,让板榄的发展更具活力。”板榄镇党委书记刘文静介绍说。


就地加工无疑是一剂良方。近年来,十余家现代化加工企业陆续落地板榄镇,开启了从伐木场到加工厂的转型之旅。板材、家具部件加工产业蓬勃兴起,“融安香杉”品牌在市场上愈发响亮。



同样,丰富的毛竹资源也在板榄镇找到了价值升华的路径。3.8万亩毛竹,经深加工后成为高附加值的竹制产品。精美的竹工艺品承载着东方美学远销海外,板榄笋干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一竹多用,一竹多能,板榄镇在绿色工业的道路上,正稳步书写精彩篇章。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合理利用,不仅体现了板榄镇对生态价值的尊重,更彰显了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智慧与决心。


金桔背后的匠心与坚守


“金桔种植需要果农精细化管理,不能有半点马虎。”说起金桔种植,板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苏兆媛的感慨,道出了金桔种植背后的艰辛。


大家都知道金桔甜,但不一定知道金桔种植的艰辛。作为融安金桔的核心产区之一,板榄镇金桔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量3.6万吨。果农们对金桔的呵护无微不至,从精准修剪、科学施肥到绿色防控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


“三分种,七分管”,板榄果农深谙此道。正是这样细心护理,才让板榄金桔皮薄肉厚、汁多化渣、风味独特,在众多评比中屡获殊荣,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及区级优质果品金奖,也诞生了多名“金桔王”。


“在‘农转工’进程中,我们坚守农业基础,让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有稳定收入,再借助农产品深加工,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刘文静说。


板榄镇对金桔产业的精心培育,不仅是对特色农业的坚守,更是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以品质铸就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元发展的创富密码


板榄的山、板榄的水、板榄的人民就是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板榄人充分发挥智慧,挖掘每一寸土地的价值,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三下经济”:在香杉、毛竹林下种植中草药,在果树林下养殖土鸡,在山塘溪流中发展生态养鱼。这种“空间叠加”模式,大幅提升了土地的立体综合产出效益,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同时,“庭院经济”在板榄镇悄然兴起。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在家制作竹编、藤编等手工艺品,将村屯变成小型加工厂,为板榄竹艺馆提供原生态产品,增加了收入。此外,“三微”建设——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不仅丰富了村民餐桌,还成为乡村旅游亮点,为农户增收助力。


板榄镇的这些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发展逻辑。它们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将传统农业与生态养殖、手工制作、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这种多元化发展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也增强了乡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板榄镇在乡村振兴和“农转工”的征程中,以咬定青山的定力、精耕细作的匠心、开拓创新的锐气,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增量。其发展经验不仅为融安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板榄镇正以特色产业之笔,奋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