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一年之计在于春,最是书香能致远。为全面落实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美德,引导全乡广大党员干部以读书提升修养,以读书促进履职,特开展“‘阅’享假期,书香致远”专栏,陆续推出雅瑶乡党员干部撰写的学习读书心得。

作者:苏兆媛
为民务实 初心不改
——读《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有感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他主动放弃北京中央机关的工作机会,向组织申请“到最贫困最落后的山区县当一名公社书记”。他曾经这样吐露心声:“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那就是我在生活中的位置。”
“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给我们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县就任县委副书记后,即开始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直接和街头群众拉家常、与田间的群众同劳动,调查研究,了解县情。

了解到正定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千斤的高产县,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同时也是一个因高征购导致很多群众“粮食不够吃”、群众收入很低的“高产穷县”。但很多人因担心向上级反映高征购问题会损害正定这个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形象,也担心影响个人政治前途而选择漠视不语。习近平同志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顶住压力,向上级反映了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很快,上级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就进驻正定调研,一致认为反映的情况属实。当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核减2800万斤。这样一来,正定调整了种植结构,适当压缩粮食作物,上经济作物,一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了解到全县200多个中小学校多数校舍是危房、不能遮风挡雨,万余名小学生常年趴在水泥板课桌或土坯台上上课、4万多名中小学生自带板凳求学的情况后,他让县委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各村抓紧时间整修校舍,改善办学条件,“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并且一有时间就去各学校转,掌握全县校舍危旧情况和修缮进度,掌握情况之细,让前来汇报的县教育局局长和校长们都很吃惊。在习近平同志的持续关注和督办下,全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方面,作为县里分管教科文卫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同志不怕困难,全力推进改造连茅圈工作。对这项工作,上级和县里一些干部主张“一刀切”,快刀斩乱麻,直接强制改造,早点完成任务。但习近平没有这么做,他认为不考虑现实情况,强制性地把群众家的猪圈和厕所隔离,会引起反感。就算直接铺开搞、突击搞,可上头人一走,老百姓马上就可以把连茅圈改回去——拆几块砖头还不容易吗?肯定会有反复。要完成这些工作,首先得让大家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才行。经过慎重考虑,习近平决定先选两个大队进行试点,并亲自包了其中一个点,采取党团员带头包户、干部亲自示范、学生走街串户等多种方式宣传发动,群众思想转变了,十多天下来,全村1227个连茅圈就全部改造完毕。在后续推动全县改造的过程中,他也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不搞“运动式”的劳民伤财的做法,从服务群众角度出发,开展了整治公路上打场晒粮以及两侧乱搭乱建、全民卫生清扫突击、归行划市、平整道路等系列活动,正定城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仅靠务实的作风和忘我的工作打动了干部群众,时时处处与干部群众融在一起,更以坦诚朴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亲切和蔼的风格,赢得了‘平民书记’的美誉,与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深刻诠释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梁家河七年,知青习近平就树立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正定三年多,青年干部习近平践行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
30多年过去了,他的人民情结,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始终不变,他反复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1982年到河北省正定县任职算起,习近平有20多年的地方从政经历,这20多年也是他人民情怀不断培育和增长的20多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孕育形成的20多年。习近平回忆在正定下乡调研时指出:“当年的那种情景,我历历在目。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当县委书记以后,全县200多个村子我都走遍了。”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推行“四下基层”作风,强调“弱鸟先飞”意识,提倡“滴水穿石”精神,提出“真扶贫、扶真贫”,推动解决“茅草房”和“连家船”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针对当时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提出“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等战略要求,强调“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这些话语,直击灵魂、震撼心魄,是习近平同志人民情怀的真切流露。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其中第三个“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的深刻体现。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讲话中指出:主题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同时也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