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张黎明

“专注一件事,能把这条河流整治好,彻底消除水旱灾害,就对得起这身‘红马甲’,也没有辜负2242名古兰群众的期待。”
晚饭后,田正栋和工作队员拿上驻村日记,走过古兰村里居河边,入户遍访。“驻村两年,能把这条河流彻底整治好,雨季不洪涝、旱季能蓄水,把它打造成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民生河’,就算给村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要彻底整治好这条河流,难度很大,光资金投入可能就要几百上千万,我们以前也想做,但难度太大了,就放弃了。我劝你还是不要打这条河的主意了。”留任的老工作队员吴明寅劝道。


洪水退后,古兰村工作队员组织公益岗进行河道清理
这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贯穿全村8个自然屯,哺育了两岸4600多亩良田和2200多名群众。然而,这条河流也有“脾气暴躁”的时候,每年四至六月,降水偏多,加之河道因杂树、淤泥阻塞,总会出现几次洪涝灾害,影响古兰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彻底消除洪涝灾害威胁,古兰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正栋把目光聚焦到河流综合治理上。
到县里、市里跑项目,请专家实地勘察,联系社会资本赞助,动员村民义务投工……田正栋跑细了腿肚子、磨破了嘴皮子、晒黑了脸盘子。终于,在2024年5月前,完成了部分河道疏浚,建成了4条微型蓄水坝,古兰村河流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洪水退后,古兰村工作队员组织公益岗到里居屯进行清淤
2024年6月以来,古兰村遭受了连续20多天的雨水天气,河水暴涨,甚至一度超警戒水位运行。在这期间,田正栋用好“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组织党员、网格员成立“防汛突击队”,以屯划定“防汛网格区”,严密监测雨情汛情,并通过“天翼数字乡村”小程序,随时上报汛情险情。6月25日,雨势达到最大,他组织村“两委”干部,第一时间拉起警戒线,与群众一道抢救村集体资产,坚持值守在防洪抢险第一线,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洪水消退后,又立即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清理淤泥、疏通河道,以最快速度实现“水退人进”、道路畅通。


洪水退后,古兰村工作队员组织公益岗进行河道清理
功夫不负有人心,得益于河流综合治理、“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以及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辛苦付出,古兰村安全平稳度过汛期。雨停后,看着逐渐清澈的河水、忙碌施肥的村民、抽穗饱满的禾苗,田正栋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六月的‘龙舟水’是安全度过了,但七到八月的抗旱又接踵而至,又一场大考临近,党员干部还是要‘时时放心不下’,河流蓄水还是要未雨绸缪,这样才能让群众真正的安心、放心。”田正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