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柳州融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今日是:
当前所在位置:

融安县推进县级中等 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来源: 本站  |   发布日期: 2016-09-19 10:10    |  作者: 本站

为贯彻落实融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发展的决定》(融发〔2014〕8号)的精神,依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融政发〔2014〕12号)中有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的要求,统筹推进我县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实际,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我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一)发展背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上级党委、政府于2014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改革也是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2008年全区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以来,我县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为当地培养培训了一批技能人才,对提高新增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贡献。

随着国家、自治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战略的启动实施,我县中等专业学校也暴露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办学吸引力不强,特色不明显,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持续协调发展。

(二)事业现状

1.学校硬件情况。融安职教中心占地160亩,建筑面积29294m2。现有实训楼、教学楼、办公综合楼、图书楼、公寓楼各一栋、宿舍楼二栋和食堂一座。实训设备总值达386万元。

2.师资队伍情况。县职校现有教职工52人(含外聘1人,借调2人),其中校级领导2人,专任教师41人(专任教师中有6人兼中层领导)。在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2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6人),其余17人为文化课教师。所有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2人,其余均为初级。

3.招生及在校生情况。现在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仅有227人(在本校81人,其余在联办学校)。成人在职(非全日制)函授班在校生732多人。

(三)总体目标

2014-2017年,计划投入财政资金5300万元,通过实施标准化新型中专建设项目、推进产业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推动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加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统筹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力争到2017年,将县职业中学建成集高中阶段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就业和扶贫培训、业余体校、电大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使我县新型职业中专的整体办学水平达到自治区规定的办学标准。

2020年,推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基本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体现多元立交、实现产教融合、彰显地方特色、充满办学活力”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新格局。

三、工作进度

2014年目标任务。全面启动并推进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编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发展规划(初稿);扩大招生规模,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做好学校硬化、绿化、美化一期工程和建成学校教学广场;开展与城市职校合作办学探讨,尝试开办教学点;建立贫困生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贫困生档案库;建立1-3个县职业扶贫培训基地;专业课教师达27人,占专任教师的57.5%,“双师型”教师16人,占专业教师的65%;年总培训人数达1000人。

2015年目标任务。修改完善我县的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扩大招生规模,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2%;启动学校运动场、篮球场和旧综合办公楼改建工程,完成宿舍供水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的安装;推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厂中校”与“校中厂”的落实,达到“生产性教学”与“教学性生产”的有机结合;完善融安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功能;确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基地;与城市职校签订联合办班协议,完成新增学前教育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论证和申报;建立定人定向帮扶档案,引导40%的贫困户子女到县职校;新建1-2个县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基地;专业课教师达27人,占专任教师的57.5%,“双师型”教师23人,占专业教师的69%;年总培训人数达3000人。

2016年目标任务。按方案逐步完成全县培训资源整合;扩大招生规模,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完成校园信息网络升级项目,根据实际需求添置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做好学校硬化、绿化、美化二期工程及教学楼建设;与县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建立定人定向帮扶档案,引导60%的贫困户子女到县职校; 新建2-3个县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基地;专业课教师达29人,占专任教师的65%,“双师型”教师25人,占专业教师的70%;年总培训人数达1000人。

2017年目标任务。将县职校建成“六位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93%;县中等专业学校顺利通过全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合格学校评估”;力争把学前教育专业办成学校示范专业;建立定人定向帮扶档案,引导80%的贫困户子女到县职校; 新建2-3个县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基地;专业课教师达31人,占专任教师的65%,“双师型”教师28人,占专业教师的75%;年总培训人数达5000人。

2020年目标任务。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自治区规定办学标准,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多元、兼容的办学模式全面形成;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3%;完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专业课教师达35人,占专任教师的65%,“双师型”教师32人,占专业教师的80%;年总培训人数达5000人。

四、主要任务

从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出发,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统筹并指导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

(一)编制规划,明确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方向。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思路,编制完成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2014-2017年),帮助县中等专业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及发展方向,合理确定办学规模,科学设置核心专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将县职校建成本县集高中阶段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就业和扶贫培训、业余体校、电大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社局、县编办、县住建局)

(二)统筹强化高中阶段招送生工作,努力扩大中职教育招生规模

严格执行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落实“统一制定招生政策和措施,统一公布招生计划和信息,统一组织区域内初中毕业生报名和填报志愿,统一组织生源,统一安排招生录取”5个统一;完善中职教育招送生双向责任制,逐级明确高中阶段招送生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并将招送生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融安高中、融安县二中、融安县职业中学、各初级中学)

(三)实施标准化新型中专项目建设

一是全面进行标准化基础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计划到2017年,投资4000万元完成学校二期基础设施项目--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实验楼、远程教育培训室、塑胶运动场等的建设,按专业设置配齐教学实训设施设备,对整个校园进行全面绿化、硬化、美化,完成校园安防系统建设,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自治区规定的标准。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社局、县编办、县住建局)

(四)创新办学模式

一是推进贯通办学。鼓励县职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贯通办学。积极发展5年一贯制、“2+3”和“3+2”等多种形式的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与广西畜牧兽医学校、市一职校、市二职校、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采取“业务托管+对口帮扶”的模式,办好1—2个涉农专业。

二是推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教学。

三是探索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学生可以在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自由流动。

四是推进与普通初中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渗透,开办职业初中,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能同时获得双证。

(组织实施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编办。)

(五)实施专业建设计划和课程改革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加强骨干和特色专业建设。办好2-3个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1个适应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涉农专业,并按标准装备实训设备。灵活设置课程,创新课程模式。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社局、县编办、县住建局)

(六)实施“9+3”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根据县扶贫办提供的农村贫困家庭信息,建立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完成9年义务教育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其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创业,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对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升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落实好“9+3”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职业中学)

(七)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相应的标准落实教师“实名制”和“非实名制”编制政策,按18:1生师比,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双师型教师” 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加大教师培训和引进力度,逐年按比例配齐教师。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编办)

(八)指导实施县级中专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

指导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招生就业、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实习实训等关键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校管理和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

(九)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把职业短训工作做强做大

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为原则,将县域培训工作统筹到县职校。创造条件广泛承接面向行业、企业、农村和社会的各类培训。大力开展职业学校服务进社区活动,鼓励职业学校面向社区提供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技能提升服务,努力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逐步将县级新型中专建成当地集教育、就业、培训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

(组织实施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扶贫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县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职能,加强对县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统筹领导,形成会商机制和工作合力,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县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落实保障经费

严格执行“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经费投入政策,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促进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设。

(三)强化督导考评

县政府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列为对各乡(镇)、各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县教育局要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就读比例纳入对各初级中学校绩效考核。

(四)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动员全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县级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上学免学费、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通道”等国家职业教育优惠政策的宣传,大力宣传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改革新举措,大力宣传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大力宣传学生就业创业升学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年度计划

融安县推进县级中等 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6-09-19 10:10  作者:本站

为贯彻落实融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发展的决定》(融发〔2014〕8号)的精神,依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融政发〔2014〕12号)中有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的要求,统筹推进我县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实际,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我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一)发展背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上级党委、政府于2014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改革也是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2008年全区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以来,我县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为当地培养培训了一批技能人才,对提高新增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贡献。

随着国家、自治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战略的启动实施,我县中等专业学校也暴露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办学吸引力不强,特色不明显,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持续协调发展。

(二)事业现状

1.学校硬件情况。融安职教中心占地160亩,建筑面积29294m2。现有实训楼、教学楼、办公综合楼、图书楼、公寓楼各一栋、宿舍楼二栋和食堂一座。实训设备总值达386万元。

2.师资队伍情况。县职校现有教职工52人(含外聘1人,借调2人),其中校级领导2人,专任教师41人(专任教师中有6人兼中层领导)。在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2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6人),其余17人为文化课教师。所有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2人,其余均为初级。

3.招生及在校生情况。现在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仅有227人(在本校81人,其余在联办学校)。成人在职(非全日制)函授班在校生732多人。

(三)总体目标

2014-2017年,计划投入财政资金5300万元,通过实施标准化新型中专建设项目、推进产业和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推动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加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统筹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力争到2017年,将县职业中学建成集高中阶段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就业和扶贫培训、业余体校、电大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使我县新型职业中专的整体办学水平达到自治区规定的办学标准。

2020年,推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基本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体现多元立交、实现产教融合、彰显地方特色、充满办学活力”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新格局。

三、工作进度

2014年目标任务。全面启动并推进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编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发展规划(初稿);扩大招生规模,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做好学校硬化、绿化、美化一期工程和建成学校教学广场;开展与城市职校合作办学探讨,尝试开办教学点;建立贫困生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贫困生档案库;建立1-3个县职业扶贫培训基地;专业课教师达27人,占专任教师的57.5%,“双师型”教师16人,占专业教师的65%;年总培训人数达1000人。

2015年目标任务。修改完善我县的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扩大招生规模,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2%;启动学校运动场、篮球场和旧综合办公楼改建工程,完成宿舍供水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的安装;推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厂中校”与“校中厂”的落实,达到“生产性教学”与“教学性生产”的有机结合;完善融安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功能;确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基地;与城市职校签订联合办班协议,完成新增学前教育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论证和申报;建立定人定向帮扶档案,引导40%的贫困户子女到县职校;新建1-2个县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基地;专业课教师达27人,占专任教师的57.5%,“双师型”教师23人,占专业教师的69%;年总培训人数达3000人。

2016年目标任务。按方案逐步完成全县培训资源整合;扩大招生规模,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完成校园信息网络升级项目,根据实际需求添置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做好学校硬化、绿化、美化二期工程及教学楼建设;与县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建立定人定向帮扶档案,引导60%的贫困户子女到县职校; 新建2-3个县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基地;专业课教师达29人,占专任教师的65%,“双师型”教师25人,占专业教师的70%;年总培训人数达1000人。

2017年目标任务。将县职校建成“六位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93%;县中等专业学校顺利通过全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合格学校评估”;力争把学前教育专业办成学校示范专业;建立定人定向帮扶档案,引导80%的贫困户子女到县职校; 新建2-3个县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基地;专业课教师达31人,占专任教师的65%,“双师型”教师28人,占专业教师的75%;年总培训人数达5000人。

2020年目标任务。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自治区规定办学标准,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多元、兼容的办学模式全面形成;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3%;完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专业课教师达35人,占专任教师的65%,“双师型”教师32人,占专业教师的80%;年总培训人数达5000人。

四、主要任务

从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出发,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统筹并指导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

(一)编制规划,明确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方向。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思路,编制完成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2014-2017年),帮助县中等专业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及发展方向,合理确定办学规模,科学设置核心专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将县职校建成本县集高中阶段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就业和扶贫培训、业余体校、电大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社局、县编办、县住建局)

(二)统筹强化高中阶段招送生工作,努力扩大中职教育招生规模

严格执行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落实“统一制定招生政策和措施,统一公布招生计划和信息,统一组织区域内初中毕业生报名和填报志愿,统一组织生源,统一安排招生录取”5个统一;完善中职教育招送生双向责任制,逐级明确高中阶段招送生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并将招送生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融安高中、融安县二中、融安县职业中学、各初级中学)

(三)实施标准化新型中专项目建设

一是全面进行标准化基础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计划到2017年,投资4000万元完成学校二期基础设施项目--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实验楼、远程教育培训室、塑胶运动场等的建设,按专业设置配齐教学实训设施设备,对整个校园进行全面绿化、硬化、美化,完成校园安防系统建设,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自治区规定的标准。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社局、县编办、县住建局)

(四)创新办学模式

一是推进贯通办学。鼓励县职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贯通办学。积极发展5年一贯制、“2+3”和“3+2”等多种形式的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与广西畜牧兽医学校、市一职校、市二职校、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采取“业务托管+对口帮扶”的模式,办好1—2个涉农专业。

二是推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教学。

三是探索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学生可以在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自由流动。

四是推进与普通初中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渗透,开办职业初中,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能同时获得双证。

(组织实施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编办。)

(五)实施专业建设计划和课程改革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加强骨干和特色专业建设。办好2-3个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1个适应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涉农专业,并按标准装备实训设备。灵活设置课程,创新课程模式。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社局、县编办、县住建局)

(六)实施“9+3”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根据县扶贫办提供的农村贫困家庭信息,建立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完成9年义务教育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其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创业,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对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升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落实好“9+3”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职业中学)

(七)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相应的标准落实教师“实名制”和“非实名制”编制政策,按18:1生师比,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双师型教师” 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加大教师培训和引进力度,逐年按比例配齐教师。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编办)

(八)指导实施县级中专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

指导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招生就业、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实习实训等关键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校管理和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

(九)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把职业短训工作做强做大

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为原则,将县域培训工作统筹到县职校。创造条件广泛承接面向行业、企业、农村和社会的各类培训。大力开展职业学校服务进社区活动,鼓励职业学校面向社区提供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技能提升服务,努力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逐步将县级新型中专建成当地集教育、就业、培训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

(组织实施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扶贫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县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职能,加强对县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统筹领导,形成会商机制和工作合力,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县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落实保障经费

严格执行“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经费投入政策,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促进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设。

(三)强化督导考评

县政府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列为对各乡(镇)、各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县教育局要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就读比例纳入对各初级中学校绩效考核。

(四)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动员全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县级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上学免学费、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通道”等国家职业教育优惠政策的宣传,大力宣传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改革新举措,大力宣传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大力宣传学生就业创业升学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