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榄镇】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约42公里,东接永福县龙江乡,西邻三江县丹洲镇,北靠龙胜县三门镇及三江县和平乡、高基乡。辖板榄社区1个社区和木吉、山尾、官昔、古龙、马步、龙纳、里鸟、东岭、门楼、泗安、四平、拉叭、沙江、麻江、拉谢、蒙村、江北等17个村(其中,东岭、官昔两村为瑶族村),163个自然屯,235个村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板榄社区。全镇土地总面积428.63平方公里。人口24404人,其中:非农人口2895人,农业人口21509人;男13138人,女11266人。乡村劳动力14000人,其中:男7300,女6700人。乡村从业人员13631人,其中:男7153人(其中从事农业5623人),女6478人(其中从事农业4988人)。境内居住有汉、壮、苗、瑶、侗、仫佬、回族等民族,以汉、壮两族人口居多,分别为11786人、8517人。
名称来历 传说,初成圩时,以板榄河为名,故名。
政区沿革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属长安镇管辖。道光十一年(1831年)属板榄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融县安江带安联乡公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融县长安区安江乡。1950年4月属融县鼎安区。953年属融安县板榄区(三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板榄所辖范围分设板榄、门楼两乡,当年8月改称板榄人民公社、门楼人民公社,当年12月底板榄、门楼合并为板榄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板榄、门楼、古龙三个公社。1962年板榄、门楼、古龙三个公社合并。称为板榄区。1966年称板榄人民公社。1984年称板榄乡。2001年撤乡改镇,称板榄镇至今。
自然条件 板榄镇地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山地丘陵地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2℃,年降雨量为1897毫米。境内有全县最高峰从白山,海拔1350米,还有黄连岭、猫头顶、雨花山、翁古顶、三阳顶、九峰山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山。境内溪流密布,主要河流有浪溪江和保江河,流经镇内12个村(社区),河流长约65公里。其中浪溪江是融江一级支流,因河床陡滩多、水急、浪大而得名。浪溪江发源于板榄镇东岭村海拔1223.6米的翁古顶,流经板榄、 大将、长安镇,于长安镇江口村注入融江。保江河因有一石似龙而得名宝(保)江,发源于板榄镇边缘雄鸡山,流经板榄、大将、长安镇,于长安镇保江村注入融江。境内还有板榄河、沙江河(亦称江北河)、里当河(又名古陇河)等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板榄河发源于东岭村,流经龙纳、门楼等村,于门楼村鸡纳屯附近注入浪溪江;沙江河发源于沙江村朝马屯,流经江北村,于四平村四门屯附近注入浪溪江;里当河发源于泗安村里当屯猫头顶,于门楼村鸡纳屯附近注入浪溪江。山地主要发展林业,浪溪河、保江河水系的大小谷地是主要农耕区。
经济概况 板榄镇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号称融安县的“杉木之乡”,是全县最大的林业乡镇和商品林生产基地,全县60%的商品木材出自板榄,全年商品材出材量4万多立方米。全镇森林面积36580.8公顷,其中:针叶林面积17731.7公顷,主要树种有杉树、松树;阔叶林面积12800.5公顷,主要树种有枫香、荷木、酸枣、樟树、百花木等;竹林面积2302.3公顷,主要竹种有毛竹、假楠竹、蒿竹、甜竹、大头竹、苦竹等;经济林面积为3746.3公顷,主要有油茶、八角等,是县内的茶油主产区。活立木蓄积量110.04万立方米,其中:阔叶林蓄积量46.93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量0.51万立方米。
板榄镇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业、林业生产,是一个以林为主,林粮结合的山区乡镇。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大豆、红薯、蔬菜、甘蔗、罗汉果等。全镇耕地面积2759.1公顷,其中水田1450.4公顷,旱地1308.7公顷;园地443公顷;林地38265公顷,林地面积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89.27%,森林覆盖率86.13%;草地2288公顷。2014年,板榄镇有乡级集体林场1个,有林面积750多公顷,村集体林场18个,面积690多公顷。
2014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90公顷,产量7539吨,其中:稻谷1176公顷,产量6924吨;玉米85公顷,产量385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96公顷,其中:油料作物36公顷,产量62吨;甘蔗94公顷,产量5737吨。蔬菜1072公顷,产量17902吨。中草药物种植面积200公顷,其中罗汉果133.33公顷。年末果园面积983公顷,产量14705吨,其中:柑桔(含金桔)845公顷,产量12021吨(其中金桔11548吨);柚子23公顷,产量288吨;橙32公顷,产量281吨。板栗产量57吨。年末茶园面积33公顷。全年生猪出栏0.68万头,年末存栏0.28万头;家禽上市10.51万只,存栏3.09万只;兔出栏0.23万只,肉狗0.15万只。全年生产肉类 758吨,其中猪肉515吨,禽肉176吨,狗肉20吨;禽蛋19吨。水产品总产量307吨,其中捕捞55吨,养殖252吨。水产品养殖面积14公顷,其中池塘养殖14公顷。年产油茶籽966吨,八角99吨,竹笋干92吨,采伐毛竹45万根,篙竹28万根,大杂竹32万根,小杂竹2681吨。
2014年末,全镇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1.99万千瓦,拥有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大中型拖拉机39辆台,配套农具29台;小型拖拉机340台,配套农具331台;联合收割机38台;机动脱粒机150台;农用运输车24辆;农用水泵125台。全年机耕面积1671公顷,机收面积802公顷。
全镇农业生产总值约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0元。
板榄现有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等工业企业26家,从业人数392人,主要产品有杉木拼板、木衣架、圆条棍、茶叶等。2014年工业产值7000万元,利润总额1050万元。
板榄镇有农贸市场一个,每个村均有三个以上商业网点。2014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金额3600万元。
2014年,全镇财政收入653万元。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7700万元,各类贷款余额8500万元。
社会发展
全镇有幼儿园4所,专任教师14人,在园幼儿316人;有小学17所,教师76人,在校生1047人,入学率100%;初中一所,教师48人,在校生436人,入学率100%。
板榄镇有卫生院一所,医师17人,护士14人,床位25个。18个村(社区)建有25个医疗室。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23427人,参合率96%。同时,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落差率销售制度,初级卫生保健及降消项目工作均达上级目标要求。2014年,板榄镇龙纳村获得自治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村”荣誉称号。
板榄镇有文化广播电视站一个,业余文艺队16支,村级农家书屋共18个(即每村一个农家书屋),所有藏书共计3.6万余册。目前,全镇实现村村通卫星电视。有多功能的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一处(木吉村山北屯)。
2014年,全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户,享受保障人数64人,支出1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20户,享受保障人数2138,支出300万元;民政医疗救助43人次,支出14万元;国家抚恤、救助各类优抚对象151人,支出66万元;板榄镇有敬老院一所,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0人,支出4万余元;五保村三所,收养五保老人12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有6543人,收取养老保险金68万余元。
基础设施
境内有二级公路一条,通融安县城和三江县城。18个村全部通公路,有12个村已经实现道路水泥硬化。投资300万元的板榄河堤路已于2013年12月建成,有效改善集圩日板榄街交通堵塞问题。
目前,板榄设有邮政所一所,电信公司营业所两所,移动公司网点三处,联通公司网点一处。实现村村通固定电话,移动网络信号覆盖全镇。宽带接入覆盖全镇,18个村(居)委全部接通宽带,学校已实现“校校通”。
2014年,境内有板榄圩一个集市。建有装机容量35千伏的变电站。市政街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化,建有汽车站一处,日发客运汽车22班次;投资350万元建成的日供水500吨饮水工程,有效改善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街道有两条排水沟,排水通畅;街道两旁安装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的路灯,实现街道亮化全覆盖,能解决群众夜间出行不便的问题。2014年,板榄镇有液化燃气供应站二处。
风土人情、土特产品
板榄是多民族乡镇,民风民俗特点突出,特别是年年举办壮族传统歌节“三月三”活动,吸引了四邻八方的山歌手参加。
土特产品有木耳、香菇、油茶、罗汉果、八角、板栗、中草药、笋干、茶叶等。
名胜旅游资源
其东北部的东岭原始森林风景秀美,林地面积近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是柳州市内最大的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内有国家保护的远古乔木化石群,有娃娃鱼、穿山甲、山鸡等几十种珍稀保护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