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简介

今日融安2015

泗顶镇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7-12-29 17:42   作者:本站

【泗顶镇】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东接桂林市永福县三皇乡,南与桥板、沙子两乡接壤,西接浮石镇,北与大坡乡相邻。辖泗顶社区1个社区和山贝、马田、寿局、上洞、振彩、三坡、泗顶、吉照、儒南等9个村,100个村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泗顶社区。辖区土地面积282.83平方公里。人口21652人,其中:非农人口4468人,农业人口17184人;男11815人,女9837人。乡村劳动力10670人,其中:男6565人,女4105人。乡村从业人员10190人,其中:男6093人(其中从事农业4097人),女4097人(其中从事农业3980人)。境内集居壮、汉、苗、瑶、侗等民族,以壮族人口居多,2078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6%。

名称来历  取驻地泗顶街为名。原政府驻地泗顶老街位于马鞍山、白面山、腊烛山和元宝山之间,三条溪水汇合处,故取名泗顶,意为三条溪水四座山之顶。泗顶老街因被泗顶铅锌矿开矿影响被废,1968年迁往新街,仍叫泗顶街。

政区沿革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属融县思管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称宝兴二团,属大坡联乡公所。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大良区东合乡。解放后,1949年12月,属镇东区。1950年4月,属东清区。1952年融县改称融安县。1953年,原属永福县的山贝、思美等地划归融安县东清区,融安县调整行政区划,原东清区改名泗顶区为六区,区公所设在泗顶圩。1958年2月,撤区并乡,称泗顶乡,随后成立人民公社,改称泗顶人民公社;1962年8月改称泗顶区公所;1966年2月,恢复称泗顶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泗顶镇至今。

自然条件  泗顶镇地属石灰岩山区,北部多丘陵,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全镇除寿局、三坡两村属丘陵区外,余为高寒石山区。最高山为东北的黑石界,主峰海拔125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潮湿,年均气温17.8摄氏度,年降水量189.9毫米。河流主要有泗顶河,发源于本镇吉照村下吉照屯,流经儒南、泗顶、上洞等村,于上洞村长江屯附近与发源于本镇寿局村的长江河汇合后,进入大坡乡境内,注入南江河。土质以红壤为主,石山多耕地少。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铅、锌、铁、硫铁、硫磺及炉甘石、重晶石等,其中以铅锌、硫铁矿储量最为丰富。

经济概况  泗顶镇是一个以粮为主,粮、林、矿并举的山区乡镇,主要农林产品有水稻、玉米、竹木、葡萄、西红柿、丰水梨、板栗、柑桔、香菇等。

2014年,全镇耕地面积1814公顷,其中水田1276公顷,旱地538公顷;园地759公顷;林地20499公顷;草地2574公顷。

泗顶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桑蚕、蔬菜和水果等。2014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463公顷,产量7489吨,其中:稻谷1236公顷,产量6745吨;玉米162公顷,产量601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980公顷,其中:甘蔗612公顷,总产37354吨;花生30公顷,产量56吨。蔬菜439公顷,产量6585吨。中草药物种植面积304公顷,产量3900吨。年末桑园面积160公顷,产蚕茧287吨。

泗顶水果主要有葡萄、柑桔、橙、梨、柿等。2014年末,全镇果园面积470公顷,挂果面积402公顷,产量4272吨。其中:葡萄90公顷,产量1222吨,亩纯收入4766元;柑桔(含金桔)272公顷,产量2009吨(其中金桔89吨);橙37公顷,产量559吨;梨15公顷,产量100吨;柿子7公顷,产量105吨。板栗产量130吨。

畜牧业以养猪、兔及家禽等为主,2014年生猪出栏0.5万头,年末存栏0.66万头;牛出栏0.12万头,年末存栏0.4万头;山羊出栏0.44万只,年末存栏0.26万只;家禽上市9.8万只,存栏3.56万只;兔出栏1.23万只。全年生产肉类 771吨,其中猪肉382吨,牛肉112吨,羊肉68吨,禽肉167吨,兔肉26吨;禽蛋13吨。

渔业以养殖为主。2014年,全镇水产品总产量395吨,其中捕捞70吨,养殖325吨。水产品养殖面积60公顷,其中山塘水库养殖36公顷,池塘养殖24公顷。

林木主要以杉、松、油茶、果树、竹子为主。2014年末,全镇森林面积10586公顷,森林覆盖率53.7%。活立木蓄积量 45.45万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量45.26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量 0.02万立方米。全年产木材0.6万方,产油茶籽305吨,油桐籽6吨,竹笋干9吨,八角6吨。

2014年末,全镇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1.51万千瓦,拥有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大中型拖拉机3台,配套农具9台;小型拖拉机123台,配套农具35台;联合收割机11台;农用运输车4辆;农用水泵471台;节水灌溉机械101套。全年机耕面积1487公顷,机收面积853公顷。

泗顶镇的工业主要是以采矿业为主,有少量木材加工业。

2014年,全镇财政收入580.71万元;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6762万元,贷款余额64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10元。

社会发展

2014年,全镇有文化广播电视站一个,文化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村级公共图书室10个,共藏书2.65万册。业余文化艺术队5支,演员95人。村村通有线电视。

全镇有幼儿园4所,专任教师14人,在园幼儿440人;小学8所,教师80人,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的19人,在校生920人,入学率98%;初级中学1所,教师4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7人,在校生423人,入学率100%。

卫生院1所,医师13人,护士15人,床位58张。建有村级医疗室10个。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16059人,参保率98%。居民人口平均寿命78.3岁;孕产妇死亡率万分之一,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5‰、7.6‰、8‰。

2014年末,全镇拥有汽车320辆,农用车6辆,摩托车2300辆。

2014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户,享受保障人数82人,支出6.1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66户,享受保障人数1562人,支出412.37万元;民政医疗救助460人次,支出21万元;国家抚恤、救助各类优抚对象68人,支出1.63万元。镇敬老院一所,收养农村五保人员   6人,支出2.23万余元;五保村一所,收养五保老人4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人,支出1.49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有4人,收取养老保险金0.43万余元。

基础设施

泗顶镇地理位置优越,来往交通便利。省道306线横穿境内,境内里程16.5公里。沿浮(石)两(江)公路(即省道S306线)向东119公里可直达桂林。长(安)桥(板)公路经由泗顶街、长(安)沙(子)公路经由三坡村过境。镇内村村通水泥公路,69个屯的道路实现水泥硬化。

境内有泗顶圩一个集市。建有装机容量2500KWVA变电站一处。泗顶街有日供水200吨的饮水工程,泗顶矿区有日供水70吨的饮水工程。街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化,街道两旁安装有路灯。境内有液化燃气供应站1处。

境内有邮政网点1个,邮递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服务网点1个;移动公司网点1处,联通公司网点1处。电话通讯便利,村村通固定电话,移动网络信号覆盖全镇。宽带接入覆盖全镇,每个村接通宽带,形成了宽带宽、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

境内有1座小(一)型水库——路头水库及大份、九歪、路迁、幕弄等4座小(二)型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