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简介

今日融安2015

大良镇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7-12-29 17:42   作者:本站

【大良镇】

位于县境南部,是融安县的南大门,距县城48公里,距柳州市71公里,东与沙子乡相连,南与柳城县太平镇交界,西与潭头乡接壤,北与东起乡、浮石镇毗邻。辖大良社区1个社区和湖洞、良北、山口、永安、大良、和南、龙山、新和、石门、古兰、杨柳、新寨等12个村,234个村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大良社区。土地总面积211.18平方公里。人口25675人,其中:非农人口3829人,农业人口21846人;男13436人,女12239人。乡村劳动力15461人,其中:男8535人,女6926人。乡村从业人员14374人,其中:男7738人(其中从事农业7677人),女6636人(其中从事农业6585人)。境内居住着汉、壮、苗、侗等民族,以汉族、壮族人口为多,其中汉族人口  13184人,占总人口的51.35%;壮族人口12285人,占总人口的47.85%。

大良镇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挺进队活动区域之一,1997年1月24日被柳州地区行政公署以柳署函[1997]2号文批准为抗日战争革命老区。

名称来历  取驻地大良街为名。因此地有一处泉水很凉,演变成此名。

政区沿革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道光年间属融县清流镇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属融县南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融县大良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融县安仁良古联乡公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融县大良区管辖。1952年9月,融县改名融安县。1953年全县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大良区区名不变,为七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称大良乡,随后改称大良人民公社。1962年8月,与潭头、红岭等合为大良区。1966年2月,撤区,恢复人民公社,与潭头、红岭分开,称大良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大良乡。1996年撤乡改镇,称大良镇至今。

自然条件

大良镇位于柳州市北部,融安县南部,东经109°13’,北纬24°46’,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北温带以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太阳辐射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东短夏长,最热为6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气温30℃左右,最冷为1月至2月,平均气温10℃。土壤大致分为水稻土和旱作土,适合水稻和旱作物生长。

大良镇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石山,有土丘,有平原,有中山,有低谷,有谷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属石山山区,西南部属丘陵土岭、谷地地带,中部和南部有丘陵有平原。主要山脉有京都山山脉,北连东起乡,其主峰京都山海拔765米,为境内最高山峰,位于大良镇的东北部。主要河流石门河(发源于东起乡,又名清流河、石泯河),全长25公里,境内约6公里,流经境内石门、新和、大良、永安等村,注入潭头河。沿河的新和村峡谷处有一道拦河大坝将河水截住,筑成宽阔壮观的石门水库,水库总容量4950立方米,有效库容量2900立方米,石门水库引水渠道总长32公里(其中石门水库引水渠道在大良境内长17公里),沿途灌溉大良、潭头两个乡镇的4.7万亩农田。

境内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林木类有杉木、松木、湿地松、速生桉、樟树、枫树、苦楝、桂花、天竺桂等;水果类有沙田柚、蜜桔、柑橘、板栗、梨子、枇杷、杨梅、葡萄、黄皮果、芭蕉、柿子、香瓜、西瓜、果蔗等。动物资源种类繁多,哺乳类家养的有猪、牛、羊、兔、狗、猫、洋鼠、竹鼠等,野生的有黄猄、山猪、香猫、果子狸、香狸、黄鼠狼等;禽类家养的有鸡、鸭、鹅、火鸡、珍珠鸡、鹌鹑鸽、白鸽等,野生的有鹚鸡、鹧鸪、猫头鹰、八哥、麻雀、画眉、喜鹊等。鱼类有鲢鱼、鲤鱼、鲶鱼、塘角鱼、斑鱼、泥鳅、鳝鱼、桂鱼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硫铁矿、墨晶大理石、米石(白石)、石灰石等。

经济概况

大良镇是县内的农业大镇,是县内产粮、产蔗大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油菜籽、玉米、桑蚕、蔬菜等。全镇耕地面积4219公顷,其中水田3631公顷,旱地588公顷;园地299公顷;林地13510公顷;草地2384公顷。

大良镇粮食以水稻为主,水稻以早、晚稻为主,品种以优质稻谷为主。2014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852公顷,产量13663吨,其中:稻谷种植2577公顷,产量12712吨;玉米166公顷,产量698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187公顷,其中:甘蔗1928公顷,总产117682吨;油菜籽140公顷,产量192吨;花生77公顷,产量163吨。蔬菜421公顷,产量6727吨。中草药物种植面积555亩,产量150吨。年末桑园面积279公顷,产蚕茧491吨。

水果主要有葡萄、柑桔等。2014年末,全镇果园面积449公顷,产量2855吨。其中:葡萄76公顷,挂果面积53公顷,产量240吨,每亩纯收入约8000元;柑桔310公顷,产量2165吨。板栗产量25吨。

畜牧业以养猪、山羊、兔及家禽等为主,2014年生猪出栏0.65万头,年末存栏0.31万头;山羊出栏1.09万只,年末存栏1.05万只;牛出栏0.25万头,年末存栏0.34万头;家禽上市20.59万只,存栏5.88万只;兔出栏1.94万只,肉狗出栏0.17万只。全年生产肉类 1338吨,其中猪肉488吨,牛肉225吨,羊肉167吨,禽肉339吨,兔肉36吨,狗肉78吨;禽蛋45吨。

渔业以养殖为主。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82吨,其中捕捞138吨,养殖544吨。全镇水产品养殖面积260公顷,其中山塘水库养殖240公顷,池塘养殖20公顷。

林木主要以杉、松、油茶、果树、竹子为主。截至2014年末,全镇森林面积13274.5公顷,森林覆盖率76.22%。活立木蓄积量85万立方米,其中:阔叶林蓄积量12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量38万立方米。2014年产木材0.6万方,松394吨,油茶籽121吨。

农户农田作业、运输、粮油加工、木材加工等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2014年末,全镇拥有汽车582辆,农用车65辆,摩托车1800辆。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3.08万千瓦,拥有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大中型拖拉机41台,配套农具49台;小型拖拉机300台,配套农具309台;联合收割机61台;农用运输车38辆;农用水泵911台。全年机耕面积3068公顷,机播面积270公顷,机收面积1893公顷。

2014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1.2亿元。

大良镇工业产品主要有铁矿、双飞粉等。2014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2家,工业企业总收入2500万元,实现利税113万元。镇内建有大良矿粉厂、融安县腾顺矿业有限公司两个加工米石的矿粉厂,生产的“双飞粉”(建筑装饰材料)质量好,远销省内外。全年全镇工业生产总值5600万元,利润总额2500万元。

大良集镇历来是邻近乡镇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有大良圩农贸市场一个,每个村均有1个以上商业网点。有个体工商户1020户。

2014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6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096万元,第二产业4928万元,第三产业4576万元;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240万元;全镇财政收入485.04万元;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2000万元,贷款余额4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33元。

社会发展

大良镇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向前发展。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融县北区的人们曾经羡慕大良人舍得花钱送仔读书,因读书人多,有文化,在县、乡镇政府及其他部门任职的人多,故称“文化之乡”。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直在不断发扬光大。全镇现有幼儿园12所,专任教师20人,在园幼儿452人;小学10所,教师105人,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的63人,在校生1215人,入学率100%;初级中学1所,教师62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5人,在校生703人,入学率100%。

大良镇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镇医院创建于1952年。建院之初,仅有几个医务人员,几间房子,几张病床,缺医少药。现在已是结构完善、设备齐全、人员充足、医技精湛的一级甲等中心医院。目前医院占地面积8780m2,建筑面积4390 m2,建有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现有医师19人,护士42人,设有外科、内儿科、妇产科、公共医生服务部、口腔科、医技功能科等6个科室。住院部设有66张床位。医院已拥有CR诊断系统、全数字化B超诊断仪、12导心电图机、乳腺扫描仪、全自动血液度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光电全自动血球仪、尿十三项机、胎心监护仪、多功能理疗机、心电监护仪等一系列先进医疗设备。卫生服务辐射至相邻的东起乡、浮石镇、潭头乡、柳城的太平镇。大良社区内有个体诊所5家,每个村委都建有卫生室。

   大良镇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镇内有文化中心,内设文化站、图书室、娱乐室,还有广播电视站一所,业余文艺队8支,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有小品、话剧,相声、演唱、独唱、快板、三句半、舞蹈等曲艺节目。健美操、太极拳、腰鼓、秧歌、舞狮等民间艺术也在境内流传。目前,全镇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户户看上了卫星电视节目。村级农家书屋13个,藏书2.5万册。有多功能的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6处。

2014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户,享受保障人数26,支出2.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12户,享受保障人数1071人,支出165.8万元;民政医疗救助143人次,支出46万元;国家抚恤、救助各类优抚对象128人,支出65万元。镇敬老院一所,收养农村五保人员9人,支出3万余元;五保村一所;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73人,支出46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有392人,收取养老保险金103.26万余元。

基础设施

大良镇交通便利,市场繁荣。209国道线贯穿镇境南北,多数村庄坐落在公路旁,在境内里程18公里。长(安)潭(头)公路经由大良圩过境。镇内村村通公路,86%的村屯实现道路水泥硬化。

大良镇建有装机容量0.6万千伏的变电站一处。大良街有日供水350吨的饮水工程,有效改善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全镇家家户户用上了电,85.58%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

目前,大良设邮政所一所,电信公司营业网点3处,移动公司网点4处,联通公司网点2处。村村通固定电话,移动网络信号覆盖全镇。宽带接入覆盖全镇,12个村全部接通宽带。全镇电话(固定电话)、手机百人拥有85台。

境内有1座中型水库、也是全县第二大的水库——石门水库和石枧、六用、大洞、大禾洞、树立、起楼、古村、瑶除、塘贝、龙坪等10座小(二)型水库,以及装机容量110千瓦的石门水库隧洞口电站和装机容量160千瓦的樟木电站等两座水电站。

城镇建设

大良镇的新开发区与老圩,安排合理,规划全面,市场不断扩大。目前,大良街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化,街道两旁安装有路灯,楼房林立,店铺整洁、道路干净,路灯明亮。境内有液化燃气供应站3处。

名胜旅游

石门仙湖景区,奇山秀水,引人入胜,景色优美。四周绝峰峭壁,湖面宽阔平静,水质清幽,碧波荡漾,水中鱼群穿梭游荡,两岸树木葱葱,鸟语花香,石门岩洞伴湖穿行,三道石门紧紧相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游人到此,心旷神怡,触生兴致,感到河、湖、山、洞连成一体,美景目不暇接。石门岩洞天桥洞是景区一大奇观,位于京都山万丈绝壁中,分上、中、下三层垂直排列,有甬道相通。上天桥洞宽敞明亮,形成天堂,洞内壁刻不少,从壁刻得知,当年此洞不仅是村民躲兵避匪的场所,而且还在洞内设堂读书。中天桥洞像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体育馆,洞内有太平天国时期留下的8 块石刻,全部碑文约有3000字。下天桥洞宽敞阴凉,凉风习习,是避暑的胜地。

天桥洞的地下河进水处,70年代在两山绝壁间建起一座宽10多米,高40多米的大坝,河水从坝顶倾流直泻,犹如一个大瀑布,水雾腾腾,声如雷鸣,十分壮观。有诗赞曰“天险石门奇景多,三层岩洞通下河,白云常绕山腰上,千仞石壁如刀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