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

2018年融安县教育系统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信息汇报

来源:教育局  发布日期:2018-10-18 10:23   作者:教育局

一、主要做法

(一)我县出台了《融安县关注流动人口、关爱留守儿童和关怀留守老人工作实施方案》、《融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关于做好“留守孩子”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以及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制度,通过对在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为每一名留守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学校还认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定期与家长联系。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工委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互相协作,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和慰问活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让2018年春季学期全县4641名在校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

(二)各中小学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印发的关于开展开学工作检查的通知要求,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动态,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开学工作重点,落实“控辍保学”工作“双线四包”机制,成立劝返学生工作组,加大学生劝返工作力度,对不按时回校的留守儿童及时开展劝学工作,各中小学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办法,规范办学行为。

1.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开展“五老”进校园活动,邀请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

4.积极开展家校联系,利用留守儿童家长集中返乡的时机进行面对面沟通;

5.开设“亲情电话”,让有需求的留守儿童定期与家长电话交流;

6.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适时进行跟踪管理;

7.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8.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另外,我县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制定和实施消除大通铺规划,大力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学生住宿条件不断完善,宿舍达到一人一铺,食堂、餐厅、卫生间基本能满足学生住宿需求,对有住宿需求的留守儿童都能安排住宿。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一)解决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让其生活、学习在父母身边。因此,接受进城务工人员的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民办中小学的扶持力度,象学前教育一样,建立民办义教段普惠性中小学认定机制,对其进行经费补助,使其降低收费,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务工地就学、团聚;另外,劳务工输出地政府要出台配套政策,发展好当地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让所有留守儿童吃住集中到学校,便于学校教育管理。

(三)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构建亲属监护网络,强化监护责任。

    (五)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各级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工作协调小组。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志愿者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我县教育系统通过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让学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不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

 融安县教育局

                                                                                     2018年1015